作为集团公司基层政工员,有机会参加第七师宣传部举办的2015年新闻骨干通讯员培训班的学习,深感荣幸,同时也感到身上的压力。通过这次学习,更新了我对新闻写作的观念。
一是理清了头绪,改变了盲目性,找准了新闻点。曾经我和几位基层通讯员讨论过新闻写作的话题,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基层的东西不好写,了解到的层面东西少,有的还说单位就几十个人,发上的事情在本单位算是新闻,放到集团公司大单位中就变成了一条信息了。这可能是基层通讯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学习中,认真听了兵团杂志社社长张光辉老师的讲义后,使我眼前一亮,改变了我对新闻写作的观念。他说:“往往通讯员写作人物通讯的时候,给要报道的主人公设框框,了解的东西就是如何如何的奉献,如何如何大公无私等,按照这个思路,写出来的人物总是存在‘三不要’,即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庭。违背了新闻写作可亲性,当然这样的新闻稿件报社是不会用的。”
二是新闻写作要紧扣时代性和政策性。紧扣时代旋律,把握时代脉搏是新闻写作必须的基本素质。张光辉给我们举了一个典型新闻例子。故事的情节是讲述了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靠捡破烂还清了给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治病借下的欠款的故事。在众人眼里,欠账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算不得什么新闻。但是作者抓住三鹿奶事件,在社会上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写这样一位诚信的老太太的事迹,对社会传播正能量是多么的重要呀。其实在我们身边存在这样的人物,只不过我们的眼睛了缺少一个新闻眼,看什么东西就是很平常的事情罢了。
三是眼睛朝下找新闻。要把眼睛停留在一线职工身上,会有广阔的天地。要写出可亲、可敬、可信的新闻作品,我认为要做到“三勤”,眼勤、手勤、腿勤。眼勤,就是要多观看,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手勤,需要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为人物、事件的写作积累材料;腿勤,要求新闻写作者摒弃道听途说的做法,亲力亲为,这样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