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习园地 > 读《巴金最后32个春秋》有感

读《巴金最后32个春秋》有感

发布日期:2015-06-04 点击:4194

读《巴金最后32个春秋》有感
周永忠
读了《巴金最后32个春秋》的回忆录,我感觉自己很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可却一时没了头绪。
首先,我得为自己纠错。原先对巴金先生的了解,如今看来真有些一叶障目的错觉。巴老不仅是一代文学巨匠,更是那个特殊年代中国文学界的泰斗与脊梁。或许这样的评论,用在巴老身上显得有些不够分量,但至少证明了巴老在我乃至我这代人心目中所尊处的地位。受到太多太多国内甚至国际的荣誉,巴老依旧宠辱不惊,令多少晚辈更有甚多少文坛新秀望尘莫及。也许只有巴老,准确地说,巴老对文字的痴迷,近乎已无法分离的地步。每每心被一些事触动,巴老感觉自己有必要更有责任为此写一写,暗灯下激昂的文字开始浮现于纸上。年轻时没有什么不可能,而渐渐老去后仍能秉承天性,那便成了一种高尚的情操。
其次,我要表达对巴老的崇高钦佩与敬爱之情。这份情,这份感动,不仅是因为巴老文学方面所创作的巨大精神财富,更多的是由于巴老高尚与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六十多年,埋头文学,不曾为自己添一砖一瓦,不曾为妻儿置办一衣一衫。但在妻子萧珊眼中,巴金是她永远可以依靠和给她鼓励的人,也是她在最无助最恐怖的日子里最牵念的人。在儿子小棠、女儿小林心中,巴金则是他们一直追随并标榜为学习榜样的文学先师益友,更是一位让他们引以为自豪的父亲。每每到一地,喜爱的广大读者们用身躯筑成一道道坚实的人墙,而巴老是这面墙的中心。为了答谢爱自己作品的读者们,巴老总是尽全力满足他们的要求。签名、留影、演讲,这都是正常的不能再频繁的事了。
再次,值得称颂的是巴老对妻子萧珊的那颗心和对好友们的那份真情。八年的爱情长跑,巴金与萧珊甜蜜结合。“文革”一场大浩劫,击垮了萧珊唯一的依靠,也击败了自己。眼看着曾经爱笑的爱妻一天天消瘦下去,巴金痛极了。自己被“批斗”,被“游街”,在他看来,远不及带给妻儿无尽的心伤。妻子病情一天天严峻,甚至后来呼吸都变得吃力。但巴金却眼里充满希望,一次次叮嘱萧珊:蕴珍,你的病很快会好的,我们很快会回到自己的小楼,一起看楼前那两株玉兰树茁壮成长。老人心里很清楚,心爱的妻子正在离他越来越远,直到一天突然再也看不见。难眠的夜过了好多晚,萧珊留下巴金,一个人先走了。巴金没见上妻子临终最后一眼。当听到噩耗赶去,躺在面前的只有一具装着爱妻冷得发寒的棺槟。顿时,几十年风雨不动的巴金垮了,倒下了。巴老回忆了数载,掉泪了无数回,可萧珊还能再回来吗?“牛鬼蛇神”的岁月飘走了,可朋友们没等他,都先去了。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沈从文、曹禺等等,多少老朋友和牵念的挚友,一个个都再也看不到了,也再听不到了,再也不能攀谈文学与理想了。空空的世界,只留下瘦弱的老人,拄着杖,继续向前着,心痛着。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好多事未做。而自己有必要为此做点什么。这种感觉随着年月的推移变得强烈。当老人发觉自己剩余的时日不多时,更加强烈的文学冲动再一次泛上心头。于时,在病榻上,暗灯下,稿纸上,老人再一次执笔,用熟悉的那枝笔,歪歪斜斜吃力地挥笔,一篇篇,一页页忆友志跃然纸上。一刻也不曾停歇。
最后,以一位爱文字的习作者的微微身份,真诚向巴金先生说:谢谢你!是你告诫我:习文贵在讲真话!不可欺骗他人!习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国家文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爱文字,就要为此做点事,并一直坚持下去!
结束之际,我想引用巴老在其《随想录》中的一段话: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空着双手离开人间,我要写,我绝不会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的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爱文字,更爱文学,因为您——巴金,我一生无悔!